區塊鏈:正在改變世界的隱形技術 | 區塊鏈 | 鉅亨號

區塊鏈:正在改變世界的隱形技術 | 區塊鏈 | 鉅亨號

基於區塊鏈的網路、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Apps)以及分佈式帳本,正在成為你數字生活的基礎。在我們的腳下,一種新的不可篡改的數字結構正在重塑網際網路,而你很可能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區塊鏈並不像“雲端運算”或“物聯網”那樣是家喻戶曉的流行詞。它不像智慧型手機或亞馬遜的包裹那樣是一種你可以輕易看到和觸摸到的顯性創新。但在一個任何人都能編輯維基百科詞條的世界裡,區塊鏈正是我們自網際網路時代伊始便不斷追問的那個問題的答案:我們如何才能集體信任網路上的一切活動?

每年,我們將越來越多的生活內容——包括政府、經濟和社會的核心功能——遷移到網際網路上。我們線上銀行交易,我們網上購物,我們登錄各種應用程式和服務,這些構成了我們的數字身份,並在其中不斷髮送和接收資訊。可以將區塊鏈視為一層記錄一切發生事件的歷史底層結構——每一次數字交易;每一次價值、商品和服務的交換;或每一條私人資料的傳輸——都被精確記錄。隨後,這條鏈將這些資料縫合成加密的區塊,這些區塊無法被修改,並被分散儲存在全球範圍內分佈的電腦或“節點”網路中。

可以將區塊鏈視為一個分佈式資料庫,它維護著一份共享的記錄列表。這些記錄被稱為區塊,每一個加密的程式碼區塊都包含了之前所有區塊的歷史,並附有精確到秒的時間戳交易資料。實際上,這就是將這些區塊一個接一個地連接起來。因此得名“區塊鏈”。

區塊鏈由兩個主要組成部分構成:一個用於促成和驗證交易的去中心化網路,以及該網路所維護的不可篡改的帳本。網路中的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份共享的交易帳本,但不存在單點故障,記錄或數位資產不會因某一節點被攻擊或損壞而失效。正是因為這種去中心化的信任機制,不再有任何一個組織能夠控制這些資料,無論是大型銀行,還是像 Facebook 或 Google 這樣的科技巨頭。也沒有第三方作為網際網路的守門人。區塊鏈分佈式帳本技術的強大力量可以應用於各種類型的數字記錄和交易,而我們已經開始看到主要行業正在積極迎接這一變革。

首先是大型銀行和科技巨頭。大型企業永遠是推動創新的主力,而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的興起(後文將有更深入的解釋)使得區塊鏈可以作為中間人來執行各種複雜的商業交易、法律協議和自動化資料交換。微軟和 IBM 等公司正在利用其雲基礎設施為客戶建構定製區塊鏈,並探索自身的應用場景,比如建立一個涵蓋製造商和零售商的全球食品安全網路。在學術界,研究人員正探索區塊鏈在從數字身份到醫療與保險記錄等各類項目中的應用。

與此同時,數十家初創公司正在將這項技術用於各種用途,從全球支付到音樂分享,從鑽石銷售追蹤到合法大麻產業。這也正是區塊鏈潛力如此廣闊的原因所在:在涉及數位資產和交易的場景中,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被放在區塊鏈上。儘管要實現區塊鏈技術的廣泛應用,仍需跨越眾多經濟、法律、監管以及技術方面的障礙,但那些率先行動者正在取得驚人的進展。在未來短短幾年內,你數字生活中的大部分內容或許就會運行在區塊鏈的基礎之上——而你甚至可能都不會察覺。

區塊鏈是一種資料結構,正是它讓比特幣(BTC)以及以太幣(ETH)等新興加密貨幣得以依靠去中心化加密、匿名性、不可篡改性和全球化的特性蓬勃發展。它是加密貨幣崛起背後並不神秘的“秘密武器”。要解釋區塊鏈是如何誕生的,我們必須簡要回顧一下比特幣的起源。

2008年10月31日,比特幣的創始人、至今仍然神秘的中本聰(化名)發佈了他著名的白皮書,首次提出了一種點對點(P2P)電子現金系統的概念,他稱之為比特幣。幾個月後,即2009年1月3日,比特幣區塊鏈正式上線。

對傑夫·加爾茲克(Jeff Garzik)來說,這一切的開始正如科技圈中許多熱門想法一樣:源於一篇發佈在“極客新聞”網站 Slashdot.org(早期知名的科技聚合平台)上的帖子。加爾茲克是企業區塊鏈初創公司 Bloq 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此前曾多年擔任比特幣核心開發者。他最近還被選入 Linux 基金會董事會,成為首位擁有區塊鏈與加密貨幣背景的董事會成員。

2010年7月,加爾茲克在企業軟體公司紅帽(Red Hat)從事 Linux 工作時,發生了他所稱的“Slashdot 大爆炸”。一篇病毒式傳播的帖子向程式設計師、投資者以及整個技術極客圈介紹了比特幣的概念,進而也引出了區塊鏈。加爾茲克一直對實現全球無縫數字支付的目標充滿興趣。當他明白比特幣背後的底層技術原理時,他表示那一刻“讓他當場坐倒”。

“我之前就一直在想,要怎樣才能打造一個去中心化版本的 PayPal。當年埃隆·馬斯克、彼得·蒂爾和其他創始人建立 PayPal 時,他們的願景是建立一個全球帳本,能像資料庫條目一樣輕鬆且低成本地為使用者之間加入交易記錄。但這個願景最終遇上了現實的銀行法律、跨境摩擦、以及不僅僅在美國,而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法律障礙和監管。這讓那種去中心化的全球貨幣看起來不可能實現——至少我們原本是這麼認為的。

“比特幣顛覆了這一切,”加爾茲克繼續說。“從工程的角度來看,工作量證明是一種極其優雅的方式,能在這個去中心化且潛在敵對的系統中‘選出’一個領導者——即區塊的建立者。比特幣在這種技術基礎上又疊加了一套經濟學與博弈論激勵機制,以系統自身的指令碼語言來獎勵你,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使你在經濟上最有利的行為就是遵守共識規則,並儘可能建立最長、最強的區塊鏈。直到那天看到那篇帖子,我才意識到這一切可以如此優雅地實現。”

理解比特幣和區塊鏈並不是同一個概念,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加爾茲克的 TEDx 演講(見上方)中,他將比特幣描述為“一種有機體”。它和其他軟體一樣具有多層結構。在公共比特幣區塊鏈之上,是數十億美元(2025年已經超過2兆)的加密貨幣;而在這之下,則是一個帳本,與其他任何區塊鏈的本質一樣。

這項特性所依賴的,是去中心化帳本技術——它具備通過網際網路安全傳輸資料和數位資產的多種潛在用途,這正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討的重點。至於像比特幣和以太坊這樣的加密貨幣所包含的細節差異,以及其社區中複雜的政治動態,可以參考我們關於區塊鏈為何會發生分叉的專題解析。

加爾茲克表示,比特幣只是區塊鏈能力的第一個演示應用。在這個案例中,它依託一個無所不在卻又無處可尋的全視帳本,掀起了一場貨幣革命,並賦予了加密貨幣其力量。

人們在試圖理解區塊鏈時常常陷入技術的複雜性之中,但其基本概念其實簡單而普遍:我們有一些事實和資訊,不希望被隨意訪問、複製或篡改,但在網際網路上,這些內容始終有可能被駭客攻擊或被修改。而區塊鏈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恆定的機制——一種我們一旦將資訊寫入就不會再改變的基礎,任何交易只有在遵守規則的前提下才會被驗證。

中本聰的白皮書解釋了將資料“挖礦”寫入區塊的基本原理,然後通過雜湊(一個帶有時間戳的連結)將這些區塊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節點”網路中連接起來,由這些節點對每一筆交易進行驗證。白皮書中的另一個關鍵創新,是引入了所謂的工作量證明(PoW)模型,用以建立分佈式的“無需信任”共識機制,並解決“雙重支付”問題(即確保加密貨幣不會被重複使用)。

“無需信任系統”並不意味著這是一個你無法信任的系統,恰恰相反。正因為區塊鏈通過工作量證明來驗證每一筆交易,所以交易雙方之間不再需要互相信任。那麼工作量證明從何而來?來自礦工。一個由比特幣“礦工”組成的點對點網路在不斷進行區塊雜湊運算的過程中生成 PoW,驗證交易並將其寫入帳本。

在 2016 年出版的《區塊鏈革命:比特幣背後的技術如何改變金錢、商業與世界》一書中,作者唐·塔普斯科特和亞歷克斯·塔普斯科特如此簡潔地解釋了中本聰的比特幣模型:

“比特幣或其他數字貨幣並不是保存在某個檔案中的;它是通過區塊鏈中記錄的交易來體現的——這有點像一個全球性的電子表格或帳本,它利用一個大型點對點網路的資源來驗證並批准每一筆比特幣交易。每條區塊鏈,比如比特幣區塊鏈,都是分佈式的:它運行在由世界各地誌願者提供的電腦上。不存在一個可以被駭客攻擊的中央資料庫。區塊鏈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查看它,因為它存在於整個網路中……同時區塊鏈是加密的……它使用公鑰和私鑰(類似一種雙鑰系統,像是用於開啟保險箱)來維持虛擬安全。”

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任何系統是絕對不可被攻擊的,尤其是在你沒有按預期方式使用它的情況下。區塊鏈的安全性不僅依賴於加密機制,還依賴於它的去中心化結構。區塊鏈歷史上最大的一些安全漏洞和加密貨幣盜竊事件(如 2014 年的 Mt. Gox 和 2016 年的 Bitfinex)之所以發生,是因為這些平台試圖將一個去中心化系統重新集中化,結果反而暴露出了安全風險。以太坊也曾遭遇多次駭客攻擊和安全事件。去年的 DAO 攻擊就被追溯到智能合約中存在的漏洞,這些合約是建構在已建立的區塊鏈之上的。更近一些,韓國最大的以太坊交易所遭遇駭客攻擊,而一家以色列初創公司的首次代幣發行(ICO)也被劫持,原因是他們的網站遭到入侵。

這些問題全都源自與區塊鏈相連接的系統中存在的漏洞,而不是區塊鏈本身。區塊鏈底層的安全性與加密模型本身是穩固可靠的。而這種安全性在實際應用中的執行方式,則是另一個話題。

我們已經解釋了網路的運行方式以及安全機制的原理,但這些區塊究竟是如何彼此連接的?為什麼區塊鏈越長越強?不可篡改性又是從那裡來的?塔普斯科特父子的解釋繼續說道:

“每十分鐘,就像比特幣網路的心跳一樣,所有發生的交易都會被驗證、清算並儲存進一個區塊,這個區塊隨後連結到前一個區塊,從而形成一條鏈。每一個區塊必須引用前一個區塊才能被視為有效。這種結構永久性地為價值交換打上時間戳並加以儲存,防止任何人篡改帳本……因此,區塊鏈就是一個分佈式帳本,代表著整個網路對每一筆曾經發生過的交易達成的共識。就像資訊的全球資訊網一樣,它是價值的萬維帳本……這個新的數字帳本可以被程式設計用於記錄幾乎所有對人類來說具有價值和重要意義的事物:出生和死亡證明、結婚證、產權和所有權證書、學歷、金融帳戶、醫療記錄、保險理賠、選票、食品溯源,或任何可以用程式碼表示的事物。”

在理解區塊鏈及其重要性時,“不可篡改性”這一概念或許是最關鍵的。一件一旦建立就永遠無法被更改的事物,在這個可以隨意編輯、瞬息萬變的數字世界中,具有無限的價值。

回到“數量帶來強度”的原理,區塊鏈分佈的節點越多,它就越強大,也越值得信任。這是一種層層驗證、無限遞進的機制。Bloq 的加爾茲克曾談到,區塊鏈的網路效應正是其不可篡改性的關鍵所在,也是為什麼公共比特幣區塊鏈至今仍是最受歡迎、最被信賴的區塊鏈的原因:

“不可篡改性這一特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網路效應,”加爾茲克表示。“比特幣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建立一個新的數位資產的成本幾乎為零。因此,如果你想說服別人放棄使用比特幣區塊鏈,就必須展現出極大的價值來克服它所帶來的網路效應。而比特幣區塊鏈不僅有良好的歷史記錄,從技術角度看也具有極高的安全性。安全性與不可篡改性直接取決於其經濟基礎——也就是生態系統中投入了多少資源,以及有多少人在使用它。”

業內人士經常討論公有鏈與私有鏈的區別。從基本層面來看,公有鏈是像比特幣這樣的加密貨幣,它們支援點對點交易,從而引發了一場全球無縫支付的革命。與公有鏈互動本質上需要使用代幣,並遵循點對點網路共同制定的規則。

私有鏈(例如由分佈式帳本聯盟 R3 建構的鏈)則通常基於如以太坊等區塊鏈應用開發平台,或是微軟、IBM 提供的區塊鏈即服務(BaaS)平台,在私有雲基礎設施上運行。

MIT 媒體實驗室數字貨幣項目主任布萊恩·福爾德將公有鏈與私有鏈的關係比作開源技術與基於開源建構的企業解決方案之間的關係,比如 Linux 與紅帽的關係。比特幣這樣的公有鏈是一切的起點,就像開源運動;而私有鏈,如 R3,則是在將這項技術商業化應用於企業。

“私有區塊鏈就像內聯網,而公有區塊鏈就是網際網路。真正改變世界的是網際網路,而不是一堆內聯網。企業真正將面臨顛覆的,不是來自私有鏈,而是來自公有鏈。”福爾德說。

Bloq 的加爾茲克在解釋公有鏈與私有鏈的區別時也表達了類似觀點,不過他對開放原始碼的類比方式稍有不同。Bloq 稱自己為“區塊鏈界的紅帽”,但其平台是建構在比特幣公有鏈之上的,而非私有或“許可型”區塊鏈。(許可型區塊鏈包含一個存取控制層,用以管理誰可以參與該網路。)加爾茲克在評估那些建構私有鏈和 BaaS 平台的雲服務提供商時,最重要的問題是:誰在運行這個網路?

“在私有鏈和許可鏈方面,核心問題是裁判是誰。我特意使用‘裁判’這個詞,因為區塊鏈真正提供的是一個中立、公平的規則執行平台。”加爾茲克表示,“這些規則被應用於網路參與者發起的交易之上。以比特幣為例,規則包括貨幣發行總量、一塊區塊中可容納的交易數量。這些共同構成了經濟激勵機制,並最終形成共識規則,網路中的所有人都要遵守並交叉驗證,從而建立一個制衡系統。”

“其他一些區塊鏈網路,不管是開放原始碼專案 Hyperledger、以太坊,還是像 R3 這樣的銀行鏈,其本質都在重新定義信任與信任的轉移,”加爾茲克繼續說道。“問題的核心不再是技術本身,而是網路中參與者之間關於規則的快速、近乎即時的裁決過程。這正是區塊鏈所要實現的。”

一旦你理解了什麼是區塊鏈以及它是如何運作的,普通技術使用者接下來的問題通常是:它會對我產生什麼影響?如果你不是一家正在建構基於區塊鏈的產品或服務的企業,你為什麼要關心它?唐·塔普斯科特在《區塊鏈革命》一書以及他 2016 年的 TED 演講中對此進行了說明:這是因為區塊鏈將我們從“資訊的網際網路”帶入了“價值的網際網路”。在他的 TED 演講中他說:

“在過去幾十年裡,我們擁有的是資訊的網際網路,”塔普斯科特說,“當我給你傳送一封電子郵件或一個 PowerPoint 檔案時,我實際上並沒有把原件發給你,而是發了一個副本。這當然很好,它實現了資訊的民主化。但當涉及到資產時,比如金錢、金融資產(如股票和債券)、積分、智慧財產權、音樂、藝術、選票……傳送一個副本就非常糟糕了。如果我給你 100 美元,那我之後不能還擁有這筆錢,這一點非常重要。”

“今天,我們完全依賴大型中介機構來建立我們經濟中的信任;這些中介包括銀行、政府、大型社交媒體公司、信用機構等等,”塔普斯科特繼續說道,“這些中介承擔著商業與交易邏輯的全部職責,從身份認證到清算、結算與記錄保存……它們掌握著我們的資料,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從中獲利,也無法用它來更好地管理我們的生活,我們的隱私也因此受到侵蝕……那麼,如果除了資訊的網際網路之外,還存在一個‘價值的網際網路’呢?一個龐大、全球分佈式的帳本,運行在數百萬台電腦上,人人皆可使用,在那裡,從金錢到音樂的每一種資產都可以被儲存、轉移、交易、交換和管理——而無需依賴強大的中介機構。”

簡而言之,這就是區塊鏈。

如果把區塊鏈看作是一個資料作業系統,那麼智能合約就是它的“殺手級應用”。智能合約在區塊鏈之上加入了複雜的邏輯和規則,它們能夠自動化傳統的合同管理,就像 Uber 這類應用正在讓我們不再需要揮手招車一樣,智能合約也在將現實世界數位化。

在討論區塊鏈的未來時,智能合約所扮演的角色是繞不開的。如果未來世界將建立在區塊鏈之上,那麼其中很大一部分將依賴智能合約來執行資料交換,並程式設計設定規則,從而規範每一個由程式碼觸發的協議的運作方式。智能合約同時也是一種靈活的機制,可以作為各類協議和資料交換的區塊鏈中間人,那怕只是簡單地驗證某人的身份以確保其已達到法定飲酒年齡。

“想像一下在酒吧被查身份證的情景,”IBM 區塊鏈技術副總裁傑裡·庫奧莫(Jerry Cuomo)說道,“從身份的角度來看,我可以想像一個由區塊鏈管理的公民身份驗證系統。一個智能合約可以確保類似我女兒在她 21 歲生日那天外出時,門衛只能看到她的年齡,而不是她的住址。區塊鏈可以建立一個集中的身份驗證系統,這將讓像我這樣的父親更放心。”

身份管理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應用方向,但智能合約的應用遠不止於此。代表區塊鏈產業的主要行業協會——數字商會(Chamber of Digital Commerce)旗下的“智能合約聯盟”(Smart Contracts Alliance),與德勤(Deloitte)合作發佈了一份白皮書《智能合約:商業及更廣領域的 12 個應用場景》,詳細列舉了智能合約在多個廣泛領域和行業中可能帶來變革的應用實例。

從廣義的法律角度來看,智能合約提供了一種 Bloq 的加爾茲克稱之為“即服務的裁決”(adjudication-as-a-service)機制:一種即時運行的法院系統,能夠在金融場景中大幅壓縮交易完成、銀行與證券交易乃至全球貿易融資的時間,從數周或數月縮短到數天、數小時甚至幾分鐘。

在數字身份方面,白皮書將智能合約稱為“以使用者為中心的網際網路”,使使用者能夠掌控與自己相關的資料、數位資產和線上聲譽。區塊鏈還提供了一種能力,讓使用者自主決定那些個人資料可以或不可以被企業訪問——這與前文提到的“駕照比喻”中的理念相同。

除了身份驗證之外,白皮書還探討了智能合約在其他場景中的應用:例如申請房貸以及即時處理車險理賠。在醫學研究領域,它們可作為保障患者在臨床試驗中隱私的機制,同時促進癌症研究社群中的資料開放共享。白皮書中的另一個應用案例是土地權屬登記。在加納、喬治亞和宏都拉斯等常見土地欺詐和產權糾紛的國家,智能合約已被應用於簡化不動產過戶與土地所有權的確認流程。

在現實世界中,智能合約還在一些有趣的方式中逐漸落地。例如,Everledger 是一個基於區塊鏈的高價值實物資產防偽系統,主要用於珠寶與鑽石。它結合了比特幣區塊鏈與自身的私有區塊鏈,建立智能合約來認證實物鑽石,通過記錄每顆寶石的完整交易歷史來打擊衝突鑽石的流通。

“Everledger 會將一顆鑽石或一件藝術品的特徵雜湊到區塊鏈上,”麻省理工學院的福爾德說道,“像鑽戒這樣的物品,Everledger 會拍攝其圖像——相當於一個獨一無二的‘鑽石指紋’——然後可以通過掃描並與區塊鏈上的記錄進行比對,從而驗證它是否是同一件物品。”

一旦打開了實物資產追蹤與管理的大門,智能合約就能處理整個供應鏈。IBM 和沃爾瑪甚至在中國展開合作,追蹤豬肉的流通過程(沒錯,是真的),以防止人們食用受污染的肉類。

智能合約也可以用於數字內容,例如音樂。由音樂人伊莫金·希普(Imogen Heap)發起的 Mycelia,是一個由創作者、專業人士與音樂愛好者組成的“音樂共同體”。它是一個基於區塊鏈的保護性生態系統,推動通過智能合約來實現自由貿易音樂的共享,並確保收益能回歸到藝術家本身。

在這場討論中一個“沉睡的巨人”是智能合約對物聯網(IoT)可能產生的影響。想想所有智能裝置收集的資料:健身追蹤器記錄你的身體關鍵指標,恆溫器記錄溫度資料,Alexa 保存著你每一次搜尋和請求的記錄。如果物聯網運行在區塊鏈之上,並由智能合約來管理這些即時資料,根據企業律所 Dykema 金融服務監管與合規事務部主管埃琳·方特(Erin Fonte)的說法,這將可能催生出全新類型的借貸模式和基於使用的合約形式。

“如果你有智能互聯的汽車,能夠回傳實際使用資料,就可以將定價與即時使用情況掛鉤,並在整個車輛租賃和融資期間自動進行調整。”方特說道。

想一想,互聯裝置如何讓移動支付擺脫了傳統刷卡的方式。在銷售點,你不再需要刷信用卡,而是將拇指放在 iPhone 上使用 Apple Pay。這個自動化支付系統會驗證使用者身份,並提供可驗證的法律交易授權憑證。而在物聯網裝置中,智能合約也可以通過同樣的兩項權限——授權與許可——使一筆交易在法律上對買賣雙方具有約束力,這一點在機器對機器(M2M)通訊中尤為適用。

“亞馬遜 Dash 按鈕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方特說,“那是一個貼在家裡的品牌按鈕,你不需要登錄亞馬遜帳戶來重新下單,只要按一下按鈕,它就會重複上一次的訂單。對於互聯家庭和汽車而言,區塊鏈在監控、收集並解讀交易資料方面的能力,將推動人類將活動授權給機器,使它們作為代理去執行這些事務。下一步是你甚至不再需要一個按鈕。製造商會在後台建立面向客戶和終端使用者的智能合約協議。‘你的洗衣機將會內建這項功能本身。’”

區塊鏈仍處於起步階段。在技術能夠實現的廣泛應用規模真正到來之前,還有很多事情需要完成。我們需要政府的認可支援(在美國,這意味著要逐個州地推動相關政策和立法)。整個行業還必須跨越複雜的法律與監管障礙,區塊鏈才能真正用於更高效的銀行服務、身份認證、記錄管理,或是任何需要官方檔案支撐、目前仍依賴傳統政府系統甚至紙質檔案的場景。

我們還需要開放標準,將區塊鏈行業整合起來。目前最重要的標準化合作組織是 Hyperledger 項目。Hyperledger 是一個開源計畫,旨在建構一個開放、標準化、面向企業級的分佈式帳本框架與程式碼庫,供各行業廣泛使用。該項目由 Linux 基金會監管,其成員包括科技公司(如思科、IBM、英特爾、紅帽、三星、VMware 等)、大型銀行(摩根大通、富國銀行等)、區塊鏈初創公司如 Bloq,以及眾多其他機構。該項目最近發佈了首個可投入實際使用的 Hyperledger Fabric 版本,為建構區塊鏈應用提供基礎平台。一些大型區塊鏈參與者也開始涉足標準化領域。例如微軟就推出了自己的 Coco 框架,用以相容現有協議,並為私有鏈建構更強大的治理能力與資料保密機制。

“Linux 基金會是推動和完善開源產品治理的關鍵層級,”加爾茲克表示。“目前市場上有很多區塊鏈解決方案提供者,我們所看到的最大痛點之一就是相容性問題;比如一家大型銀行在過去十年內合併了十個業務部門,結果內部系統之間只做到了一半的相容。這正是基金會和 Hyperledger 項目的作用所在。儘管區塊鏈行業還很年輕,但我們迫切需要的那種實現互操作性的技術標準,迄今為止仍然缺失。”

另一個重要的 Hyperledger 成員是 R3,它是區塊鏈標準化領域中那個“沉默卻強大的大象”。R3 是一個致力於為全球金融市場研發先進分佈式帳本技術的聯盟組織。它的成員幾乎囊括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銀行和金融機構: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摩根大通、蘇格蘭皇家銀行、瑞銀、美銀、花旗、德意志銀行、匯豐、摩根士丹利、富國銀行,以及其他眾多金融巨頭。

我們已經開始看到 R3 所追求的那類基於區塊鏈的國際貿易初具雛形。去年秋天,澳大利亞聯邦銀行與富國銀行之間完成了首次使用多種區塊鏈應用的跨境銀行交易,最終促成了一批棉花從美國運往中國的貿易。這標誌著區塊鏈技術在全球貿易中的實際落地。但 R3 同時也體現出區塊鏈標準化工作有多麼困難。2016 年底,在大銀行之間圍繞新一輪融資控制權的博弈中,高盛和桑坦德銀行先後退出了 R3。然而,R3 的發展仍然穩健:該聯盟在 5 月份宣佈獲得了新一輪 1.07 億美元的融資。

隨著以太坊及其代幣以太幣(Ether)在過去一年迅速走紅,圍繞以太坊區塊鏈平台的標準化工作也開始展開。自 2 月啟動以來,企業以太坊聯盟(Enterprise Ethereum Alliance)的成員數量已超過 150 家,涵蓋科技公司、銀行與金融機構、區塊鏈及加密貨幣初創企業、醫療與能源等行業,甚至還有部分政府機構的加入。

很少有人比佩裡安娜·博林(Perianne Boring)更瞭解推動區塊鏈普及所面臨的挑戰。她是數字商會(Chamber of Digital Commerce)主席,該商會目前正積極在包括北卡羅來納州在內的 14 個州開展遊說與政策倡導工作,並且這個數字還在持續增長。在北卡羅來納州,商會的努力促成了《北卡羅來納州資金傳輸法案》於 2016 年 7 月的通過,該法案對該州現有法律進行了更新,首次正式將“虛擬貨幣”納入法律定義之中。

博林表示,這項法律對區塊鏈和數字貨幣來說是一個重大勝利,但在面對全國範圍內州與州之間零散、不統一的監管現狀,以及聯邦機構更加混亂的監管體系時,這仍只是杯水車薪。過去一年裡,數字商會的代表曾在新罕布什爾州出席加密貨幣監管聽證會,在紐約州和華盛頓州遊說監管提案,並就統一法律委員會(Uniform Law Commission)和州銀行監管機構會議(CSBS)提出的虛擬貨幣法案與監管框架提交了正式意見。

“數字貨幣到底該怎麼監管?這是一個重大的全國性爭論,涉及各州如何有效監管數字貨幣和資金傳輸的問題。而每一個州都有自己的看法,處理方式也截然不同,”博林解釋道,“紐約州認為企業在州內營運需要單獨申請數字貨幣牌照。北卡羅來納州則認為這太複雜、監管過度,於是選擇修改現有的資金傳輸法來納入數字貨幣的範疇。我們更傾向於後者的做法。”

博林還強調了讓區塊鏈技術與政策保持同步的重要性。數字商會本身也是 Hyperledger 的成員之一,她表示商會將積極推動 Hyperledger 參與到政策討論中,確保立法者能夠全面理解監管措施的利弊。

儘管要克服根深蒂固的傳統系統和監管機制十分艱難,但我們已經有了一份可供參考的藍圖。過去兩年裡,特拉華州展示了政府如何通過立法、授權、採納和實施區塊鏈技術來支撐核心服務。

和許多與區塊鏈相關的立法、監管及商業推動力量一樣,變革始於金融科技(fintech)。在特拉華州註冊成立的公司超過一百萬家,其中包括《財富》500 強企業的 66%,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該州最重要的“出口產品”:非認證股票(即無需實際持有股票紙質憑證即可擁有公司股份的機制)。2016 年,特拉華州區塊鏈倡議(Delaware Blockchain Initiative)與區塊鏈金融科技公司 Symbiont 合作,宣佈將完全實現基於區塊鏈帳本的股票發行與記錄保存的自動化。

“在特拉華州區塊鏈倡議出現之前,並沒有技術解決方案可以支援股份所有權的數位化表示,”Symbiont 首席執行官馬克·史密斯(Mark Smith)解釋道,“可以說,特拉華州採取了一項極具前瞻性的政策,他們意識到可以通過分佈式帳本重新構想其標誌性服務的交付方式,借助 Symbiont 的技術建立一種全新的股份形式,並從此改變企業的運作方式,甚至影響到可以預見的未來。”

一些金融背景知識:私募股權的起點,就是公司成立的那一刻。正如史密斯所解釋的,現在公司將能夠從註冊成立開始,一直到包括首次公開募股(全美約 85% 的 IPO 都發生在特拉華州)在內的全過程,完全通過區塊鏈來完成,並為州政府律師和監管機構提供全面的財務透明度。整個流程將通過智能合約自動運行。

電子商務零售商 Overstock.com 於去年 12 月成為首個在區塊鏈上發行股票的上市公司,通過其子公司 t0 銷售了 126,565 股股票——這是有史以來首個基於區塊鏈的股票與證券交易平台。Overstock 花費兩年多時間開發 t0,旨在為資本市場提供一個分佈式、不可篡改的帳本系統。

Overstock 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伯恩(Patrick Byrne)稱 t0 是“華爾街的區塊鏈版本”,他在接受《PCMag》採訪時詳細談到了該平台的運作方式、如何通過 t0 創造歷史,以及區塊鏈如何可能將資本市場變成一場“權力的遊戲”。

“我認為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會類似一個多世紀前英國普通法的演變。區塊鏈將顛覆各種法律服務、公證、合同、律師、法官等等,”伯恩說,“你將開始看到開源、自執行的合約隨著時間逐步完善。網際網路對出版業造成的變革,區塊鏈將會在大約 160 個不同的行業中重演。這真的很瘋狂。”

閱讀我們與 Overstock 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伯恩的完整專訪,請點選此處。https://www.pcmag.com/news/overstock-ceo-patrick-byrne-talks-blockchain-and-making-history-with-t0

更深遠的影響還在於,特拉華區塊鏈倡議在數字股票之外的探索。在去年舉辦的 Consensus 區塊鏈技術峰會上,特拉華州州長傑克·馬凱爾(Jack Markell)發表主旨演講,宣佈該倡議並公佈了未來五年的區塊鏈發展路線圖,其中包括與 Symbiont 合作的一項新計畫:在 2017 年將整個特拉華公共檔案數位化,並儲存在區塊鏈帳本上。

Symbiont 首席執行官、同時也是數字商會智能合約聯盟聯合主席的史密斯(Mark Smith)解釋道,特拉華州正在建構加密的檔案控制系統,最終將徹底改變市、縣、州各級政府之間共享資訊的方式——這些資訊在許多地方至今仍以紙質形式保存在檔案櫃中。史密斯第一次與特拉華官員接觸是在 2015 年 10 月,從那時起到現在,這個州從對區塊鏈一無所知,到將其融入最重要的“出口產業”,並迅速推動相關立法與新舉措。

“這個州正在徹底重新構想如何向市民儲存和分發公共記錄。土地和不動產權屬、各類許可、出生與死亡證明、汽車 VIN 編號、大型機械和奢侈品登記,這些內容都正被納入 Symbiont 的技術架構中,並構成特拉華區塊鏈的核心。”史密斯表示,“分佈式帳本技術並不是萬能鑰匙——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它確實能解決一些非常重要的問題。”

“當特拉華州州長馬凱爾公開宣佈這一倡議時,他表示希望挑戰我們去應用這項強大的技術,”史密斯補充說,“特拉華州應成為其他各州的藍圖,每個州都可以在特拉華旁邊運行自己的一個節點,從而從政府層面聚集起關鍵規模與動能,進而帶動其他國家的加入。”

醫療與娛樂用大麻正在美國越來越多的州實現合法化。這個新興且快速增長的經濟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部分原因在於,即使在合法的州,與大麻相關的企業依然面臨許多不能做的事情。區塊鏈正在幫助填補這些空白,尤其是在銀行服務和法律保護方面,為創業者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根據現行的聯邦銀行法規,銀行仍被禁止與大麻企業開展業務,這使得這些企業無法獲得專屬的銀行系統。Tokken 是一家數字銀行初創公司,它為大麻企業提供銀行帳戶以及基於區塊鏈的交易記錄,這些記錄與實體銀行機構及從種植到銷售的追蹤系統相連,Tokken 則充當中間平台。

更有趣的是 Medical Genomics 在“Potchain”(大麻鏈)科學層面上的探索。這家生命科學公司正在對不同的大麻品種進行基因測序與圖譜建構,並將這些資訊儲存並註冊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公司將這些資訊公開列在 Kannapedia 品種資料庫中,但其更重要的用途是:通過區塊鏈上的大麻品種 DNA,為種植者提供智慧財產權(IP)保護。由於政府對大麻品種的商標和專利申請設定了諸多障礙,區塊鏈則可以提供不可否認的法律憑證,幫助種植者在面對其他種植者或最終進入合法市場的製藥公司時,證明其對某一品種的所有權。

查看完整報導,瞭解區塊鏈如何在合法大麻產業中開闢出一條全新的道路。https://www.pcmag.com/news/potchain-10-why-the-legal-weed-industry-is-embracing-blockchain

區塊鏈對我們數字世界所帶來的變革是“構造層級”的。它的廣泛性和迅猛崛起使得人們在解釋它時常常流於抽象,而忽略了它對我們線上互動方式所代表的那種根本性文化變革。

Web 1.0 是“唯讀”的網際網路,由靜態網頁構成。Web 2.0,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引入了動態的使用者生成內容和社交媒體的興起。Web 3.0 有多種定義,但其中最廣為接受的一種是“連接智能”:新一代的應用、資料、概念和人與人之間,將被連接在一張無需中介的網路結構中,不再需要銀行或科技公司這樣的“信任中介”來保障隱私與安全。而區塊鏈,正是我們終於擁有、能夠驅動 Web 3.0 的技術基礎。

“網際網路前四十年的發展帶來了電子郵件、全球資訊網、網際網路泡沫、社交媒體、移動網際網路、巨量資料、雲端運算以及物聯網的初步應用,”塔普斯科特父子在《區塊鏈革命》中寫道。從這個視角出發,麻省理工學院的布萊恩·福爾德指出,我們可以理解區塊鏈將如何融入我們的生活。

“人們已經忘記了無需擔心對方用什麼信箱應用,是一件多麼強大的事情。當我給你發郵件時,不管你用 Gmail、Outlook 還是 Yahoo,我只需要你的信箱地址即可。現在再想想發錢這件事。如果我想給你轉 20 美元,我們得先玩一局‘20 個問題’的遊戲:你有 PayPal 嗎?那 Venmo 呢?”福爾德說。

“想像一下如果我們今天選擇手機營運商或網路服務提供商時,還必須考慮朋友和家人是用 Sprint 還是 AT&T,”福爾德接著說,“這正是我們今天在大多數數字服務中所處的現實。你之所以加入 Facebook,是因為你的朋友在上面。如果你的朋友都在用 PayPal,你也不太可能註冊一個新的支付應用。等到一切都運行在區塊鏈之上,且‘開箱即用’時,消費者將擁有真正強大的選擇權。”

大量創新型初創企業正在不斷突破區塊鏈技術的應用邊界。以下是 10 家在行業演變過程中值得密切關注的令人興奮的公司:

Abra:一個基於區塊鏈的數字錢包,運行於智慧型手機上。Abra 允許你從世界上任何地方收發資金,無需銀行帳戶或轉帳手續費,其背後依靠的是由社區“櫃員”組成的網路。

Augur:一個去中心化的預測市場平台。通過 Augur,你可以用區塊鏈代幣下注現實世界中的各種事件,例如比賽比分、彩票開獎,甚至是南極洲的冰架是否會崩塌(這是網站上真實存在的一個下注項目)。

BlockCypher:為區塊鏈應用提供雲端 Web 服務的平台。它希望成為區塊鏈領域的 “Amazon Web Services(AWS)”,為區塊鏈開發者提供底層基礎設施支援。

Bluzelle:面對比特幣、以太坊及其他鏈之間的互操作性問題,Bluzelle 提供支援所有區塊鏈協議的中介軟體,最佳化銀行與支付交易流程。CEO Pavel Bains 將其比喻為“區塊鏈界的紅帽(Red Hat)”。

Brave:由 Mozilla 聯合創始人 Brendan Eich 創辦的新型瀏覽器,自動遮蔽廣告和追蹤器,並通過區塊鏈驅動的微支付機制幫助內容創作者獲得收入。隨著數位媒體行業廣告收入的持續下滑,Brave 的模式可能提供新的解決方案。

Credit Dream:在開發中國家,信貸獲取非常困難,即便能貸到,也伴隨著極高的利率。Credit Dream 是一個目前活躍於巴西的區塊鏈移動平台,幫助全球投資人直接向全球借款人提供可負擔、可信賴的貸款。

Enigma:來自麻省理工媒體實驗室的“隱身”初創公司。Enigma 將區塊鏈的隱私與安全優勢整合進一個去中心化雲平台,即使在資料共享時也能加密保護,確保任何一方都無法完全訪問資料,實現隱私共享與安全分析的統一。

Slock.it:展示區塊鏈與物聯網如何結合的實例。建構於以太坊區塊鏈之上,Slock.it 將智能合約嵌入智能汽車、房屋等物聯網裝置中,目的是讓任何人都可以無需中介地租賃、出售或共享其聯網資產。想像一下你在 Airbnb 上出租公寓,而 Slock.it 會自動為租客開鎖和上鎖。

Plex:Plex 結合以太坊區塊鏈、機器學習和人工智慧,向保險公司提供車輛及駕駛行為的即時遠端診斷。

Zcash:在加密貨幣領域,Zcash 是比特幣之外最令人興奮的幣種。它利用“零知識證明”(zero-knowledge proofs)技術,建立真正匿名的數字交易。雖然它和比特幣一樣在公鏈上挖礦,但它提供完全匿名的加密金鑰,無需交換任何私人資訊。目前,它是僅次於比特幣、價格最高的加密貨幣之一。

區塊鏈正在廣泛深入多個行業。要想知道那些行業最為積極,只需“跟著錢走”即可。一份德勤於 2016 年 12 月發佈的調查顯示,他們對年收入在 5 億美元以上、熟悉區塊鏈的高管進行了調研。在 308 名受訪者中,28% 表示其所在公司已在區塊鏈技術上投入了 500 萬美元以上,另有 10% 的公司投入超過 1000 萬美元。儘管金融科技(fintech)行業最早對區塊鏈表現出濃厚興趣,並佔據了大量的投資與市場活動,但調查還顯示,其他行業也在積極推進區塊鏈的應用。

在消費品與製造業中,有 42%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計畫在 2017 年投資 500 萬美元或更多;相比之下,媒體與電信行業為 27%,金融服務行業為 23%。綜合來看,有 30% 來自消費製造和媒體/電信行業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所在的公司已經將區塊鏈技術投入實際生產使用。

然而,根據德勤報告顯示,部署計畫最為激進的行業是醫療保健與生命科學領域:該行業中有 35% 的受訪者表示,他們所在公司計畫在下一個自然年內將區塊鏈投入實際生產使用。當你瞭解目前已有的一些區塊鏈醫療項目後,這一資料就顯得非常合理了。

福爾德提到的一個令人興奮的項目是 MedRec,這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發起的一項倡議,旨在建立一個區塊鏈,用於作為家族病史的數位化檔案。想像一下你坐在醫生辦公室裡,被詢問家族中是否有某種疾病的病史。你可能根本想不起來。但通過 MedRec 區塊鏈,家庭成員與醫療服務提供者可以共同建立一份可以代代相傳的共享病史記錄。

“當涉及病歷時,我們總會被問到那個問題:‘你家族中有這種疾病的病史嗎?’而通常的回答是:‘我不知道,’”福爾德說。“有趣的是,由於《平價醫療法案》(ACA)的推動,我們現在已經要求醫療機構採集電子健康檔案,政府也為醫生提供補貼以獲取這些資料。但這些資料依舊被孤立地儲存在各自系統中。我們需要某種技術或協議來實現資料的共享,而不管它來自那個服務提供者。MedRec 正是在推動這件事。這不僅僅是關於資料的互操作性,更是關於如何防止資料欺詐、保護個人隱私。”

福爾德表示,該項目也正在演進,成為醫院和醫療機構與消費類科技產品對接的一種方式。想想可穿戴裝置、健身追蹤器,甚至 Apple Health 等應用收集的大量即時健康資料。MedRec 正在探索使用區塊鏈的可能性,以便在你同意的前提下,讓醫生和醫院能夠訪問這些資料。

“你現在有 Fitbit、Apple Watch,以及各種收集血壓、心率等資料的消費類裝置,”福爾德說,“但當你去醫院或看醫生時,他們用的是自己的系統;你去看過敏科醫生,他們也有一套獨立系統,而這些系統彼此之間根本不互通。如果它們之間沒有互操作性,你又怎麼可能獲得最好的醫療服務?”

美國聯邦政府也已經認識到區塊鏈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潛力,並開始採取實際行動。美國衛生與公共服務部(HHS)發起了“區塊鏈挑戰賽”,共收到 70 多篇關於區塊鏈在健康 IT 和醫療研究中的應用論文,並在去年 9 月評選出 15 個獲獎項目,涵蓋德勤、IBM、麻省理工(其中 MedRec 就是獲獎者之一)、梅奧診所等機構。這些獲獎者向 HHS 提交了用於未來開發與實施的提案,區塊鏈解決方案涵蓋醫療保險理賠與支付、資料互通、Medicaid(美國醫療補助計畫)申請等多個方面。參與挑戰賽的數字商會認為,區塊鏈有能力徹底重塑醫療健康行業,甚至遠不止於此。

“衛生部收到了許多令人驚嘆的創意,”數字商會主席佩裡安娜·博林說。“在醫療行業,我們正看到大量關注的湧入,以及區塊鏈正在解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從患者隱私和電子健康檔案,到藥品追蹤和‘醫生購物’(患者頻繁更換醫生獲取多份處方)等。對於身份盜竊受害者來說,區塊鏈同樣具有極強的應用價值。隨著我們越來越多的日常活動轉移到線上,區塊鏈所提供的前所未有的隱私與安全水平,將成為確認個人數字身份的重要手段。”

“身份”這一概念是關鍵所在。通過區塊鏈為虛擬貨幣以及構成你個人身份的各類資料建立的數字“錢包”,區塊鏈將在我們與數字世界的互動中扮演某種“守門人”的角色。基於區塊鏈的身份識別機制正被廣泛探索與實驗,從物聯網的治理模型,到更安全的投票系統,再到 Blocksafe 項目中提出的通過“智能鎖”保護槍支、減少槍支暴力的解決方案。

“這些數字錢包將成為控制中心,”Bloq 的加爾茲克解釋說,“在一個多鏈、多網路的世界中,你將擁有一個以多重認證方式保護的數字型驗。而一旦區塊鏈驗證‘我是 Jeff’,它就會提示諸如:‘你是否要把家裡的自動駕駛汽車派到你妻子的辦公室?你是否要為一位來訪的客人開門?你是否被允許在這家酒吧飲酒?你是否持有合法槍證?’等等。”

《區塊鏈革命》一書所描繪的未來願景之一,就是“民主的第二紀元”:即區塊鏈技術可以創造出一個公平、安全、便利的數字投票環境,通過消除當前制度中大量阻礙公民投票的結構性障礙,激發公眾的民主參與意識。將民主制度置於區塊鏈上無疑是複雜的,但已有一些初創公司,如 Follow My Vote 和 Settlemint,正在建構基於區塊鏈代幣的投票框架,每位候選人擁有一個數字錢包,選民將選票作為代幣投遞其中。

在美國選舉公正性正受到高度質疑的當下,區塊鏈——就像本文中展示的所有應用形式一樣——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條新的出路。書中提到,雅典大學於 2015 年發表的一篇論文介紹了一套名為 DEMOS 的端到端電子投票系統;而在澳大利亞,一個名為 Flux 的組織與“政治應用”也已開始利用區塊鏈投票,試圖變革傳統政治流程。當我為本文採訪唐·塔普斯科特時,他談到,用區塊鏈“重塑民主”的機遇,正好體現了這種技術的普世力量。

“年輕人沒有參與 [2016 年總統] 選舉,是因為他們對這個過程沒有參與感。我們必須緊急修復這個問題。在書中,我們呼籲開啟一個新的民主時代,它基於問責制、智能合約,以及由區塊鏈賦能的公眾 deliberation(深度公共思辨)和積極公民文化,”塔普斯科特表示。“我們應該把很多事務遷移到區塊鏈上。我認為各國政府可以邁向建立基於區塊鏈的身份系統。想想你的健康檔案、學歷記錄、公民身份和投票資格,所有這一切都可以通過區塊鏈實現統一管理和操作。作為選民,你必須有 100% 的確定性,相信自己的選票確實被投給了你所選擇的人,且無法被轉移,也不會被洩露。在電子投票中,只有區塊鏈能夠提供這種程度的保障。”

“但這遠不止是電子投票,”塔普斯科特接著說,“領導人可以通過智能合約上台,合約規定他們必須對公民負責,並遵守協議條款。這種機會無處不在。看看我們每天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你是父母,是消費者,是音樂聽眾,是員工,是選民,是公民。區塊鏈在每一個方面都與你息息相關。” (絃歌而不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