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的「運動部」正式揭牌上路,運動部長李洋的考驗正要開始。(圖/記者陳明安攝)
[NOWnews今日新聞] 今天是9月9日,不只是國民體育日,更是台灣運動發展史上值得銘刻的一天,全新的「運動部」正式揭牌上路。這場升格,從「體育署」蛻變為「運動部」,不只是名稱的更迭,也是國家在運動發展上一次思想的翻新與制度的重塑,象徵著從此台灣運動不再只是附屬教育的枝葉,而被視為國力、產業、文化與民生的核心。
然而,當禮炮與掌聲落下,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運動部能否帶領台灣邁向「運動壯大台灣」的願景,抑或僅淪為一場官僚系統的重組,取決於它是否敢於跳脫舊思維、是否能在過往錯誤與局限的教訓中,找到全新的方向。
回顧過去二十年,台灣政府推動全民運動的政策想像,最常被轉化為一棟棟「國民運動中心」,特別是自當年台北市率先喊出「一區一運動中心」後,各縣市爭相仿效,將場館建設視為政績。這些運動中心確實帶來一波運動熱潮,讓市民以低廉票價走進健身房、球場與泳池,成為都市人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十餘年後的今天,我們卻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現實,亦即運動中心模式早已顯露疲態,硬體設施千篇一律,空間狹小、設備陽春,甚至在尖峰時段人滿為患,讓「國民運動」成了一場排隊的考驗。更令人擔憂的是,過度依賴政府補貼的營運模式,壓低了票價,也壓縮了教練與專業人員的發展空間,形成「廉價服務、低薪專業」的惡性循環。
有學者早已指出,若全民運動只是靠政府蓋場館、砸預算,終將走向死胡同。「硬體是門面,但軟體才是靈魂」,若沒有專業人力、社區組織、文化氛圍的支撐,運動中心再多,也只是一座座冰冷的水泥盒子。
全民運動署:突破的關鍵
而諷刺的是,雖有越來越多的運動中心,但像是自栩為棒球王國的台灣,還是有許多學生只是想簡單的「KGB」都無法,反之,從學校操場被趕到公園、從公園被趕到巷內,最終從巷內被趕回電腦遊戲「全民打棒球」裡,所謂的全民運動淪為制式化,國民們無法隨心的投入自己喜好的運動,運動的「可近性」也被抹殺。
正因如此,運動部此次揭牌,同步設立「全民運動署」,可謂是一次觀念上矯正的機會。全民運動署不再只強調硬體建設,而是肩負八大任務:從規律運動的推廣,到全齡族群的參與;從山林、海洋等戶外運動的普及,到新興與民俗運動的傳承;更重要的,是如何真正扶植社區運動俱樂部與各類民間社團,將運動帶進日常生活的肌理。
這樣的轉向,其實意義重大,因為唯有當運動走出運動中心,走進巷弄、公園、社區活動中心,成為「隨手可得的生活選項」,全民運動才算真正落地。當一個家庭能在週末參加社區慢跑團、長輩能在里民活動中心上桌球課、年輕人能加入俱樂部參加城市聯賽,運動才會成為文化,而不只是「健康檢查時的一紙建議」。
民間社團:被忽視的主角
前面提到,台灣的運動發展,長久以來陷於「官方場館」的思維,政府傾向於自己建設、自己經營,而忽略了民間社團的巨大潛力。其實,許多成功的國家,無一不是以「俱樂部文化」為基礎,諸如德國的足球、法國的網球、日本的棒球等,無不是靠遍地開花的社區俱樂部,讓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同時孕育競技人才。
反觀台灣,運動社團長期得不到制度化的支持,經費不足、空間不足、政策支持不足,結果導致民間的熱情被迫依賴個別教練或熱心人士,而無法形成永續機制。如今,運動部若真有決心,便必須以全民運動署為槓桿,推動「社團化、社區化」的政策,提供經費、場地、專業人力的支持,讓民間社團成為全民運動的主角。
這不僅能厚植基層人口,更能與競技運動形成互補。試想,當一位對運動有夢的孩子在社區俱樂部裡找到興趣,他未必要走體育班這條「菁英隧道」,卻能持續在運動中保持熱情,甚至走向教練、裁判、產業等不同道路,這才是真正的培力「運動人口基礎」。
體育班的轉型契機
此外,今天行政院長卓榮泰在致詞時對李洋部長的期許中,首先提及的便是「體育班的改革」。體育班制度,曾是台灣競技運動的重要搖籃,然而,它同時也是爭議的溫床,例如過早分流、學業荒廢、出路受限等等,多少孩子在體育班裡揮汗數年,卻因傷病或無法進入職業體系,甚是提早離開職場等,而被迫面對殘酷的現實,這樣的制度,既無法善待孩子,也無法善用人才。
運動部揭牌後,各界也紛紛再次提出「體育班社團化、社區化」的方向,這是一種值得鼓勵的思維翻轉。若能夠有具體的政策方針調整,搭配更臻成熟的全民運動環境,未來,體育班也許就不再是唯一選項,而能透過學校社團與社區俱樂部共同承擔訓練功能,讓學生既能接受專業訓練,又能兼顧學業與生活,不再被制度綁死。這樣的改革,既能擴大基層運動人口,也能避免運動菁英培育變成一種社會的淘汰賽。
運動部的責任與挑戰
運動部的成立,讓全民運動成為國家政策的核心。然而,這不應只是口號,更需要行動。
首先,還是必須避免「建設主義」的陷阱。興建場館固然重要,但若只是數字的累積,仍然是淪為掩蓋真正的問題;反之,運動部應該更積極地與地方政府、民間團體、產業界合作,打造永續的運動生態。
其次,必須將資源投注在「人」的身上。專業教練、裁判、運動管理人才,是支撐全民運動的骨幹,如果他們長期陷於低薪與不穩定,任何政策都只是空中樓閣。
此外,競技運動與全民運動是兩種概念不同卻相輔相成的運動模式,運動部未來不該像過往體育署的時期,偏廢或偏重任何一方。例如,近年興起的自由潛水運動本身就具有兩個性質,然而始終缺少了政府更實質的政策力挹注,導致這項運動發展既不能更「全民」,也無法「競技」得更安全,十分可惜。
9月9日,國民體育日。
在這一天,運動部終究揭牌,象徵台灣運動發展的新起點,但在朱崙街揭開新招牌的同時,不代表過去所遇到的各種運動治理亂象就會隨紅布卸下而一同消失。運動部應該更敢於翻轉思維,敢於褪去官僚思維及眾多「老害」盤踞,並努力把運動文化帶進每一個家庭、每一條街巷。
唯有如此,「全民運動」才不會淪為口號,而能真正成為台灣社會的日常風景。願未來的某一天,當我們回顧今天,不是紀念一個部會的成立,或是遺憾行政端又再次改造將運動部組織降階,而是能夠真正驕傲地說,從這一天起,台灣的運動發展真正的獲得了重生,以及走向正確的道路。
●作者:秋末生/體育、政治工作者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不代表《NOWnews今日新聞》立場
●《今日廣場》歡迎來稿或參與討論,請附真實姓名及聯絡電話,文章歡迎寄至:[email protected]
相關新聞
名家論壇》徐佳馨/行政院是真放水還是假放水?
名家論壇》吳崑玉/當我們不重視歷史 莫怪人家搶奪歷史話語權